系所公告

類別選擇



公告日期2017-05-22
公告成功大學鳳凰立方衛星發射成功
內容成功大學電機系與航太系團隊參與歐盟主辦之QB50計畫,自主發展兩公斤等級之鳳凰(PHOENIX)立方衛星。於2017 年4月18 日,此一衛星利用聯合發射聯盟(ULA)擎天神五號(Altas V)運載火箭發射運送至國際太空站並於5月17 日由國際太空站進行佈放至400公里高度之軌道。成功大學團隊目前已成功於地面站完成與鳳凰立方衛星之通聯。

QB50計畫為歐盟FP7計畫之一項科研項目,此一計畫主要擬於全球佈放近50枚立方衛星以進行中低變溫層(mid-lower thermosphere)多點(multi-point)、現地(in-situ)量測與進行重返大氣層(re-entry)之研究。QB50計畫由比利時之馮卡門學院流體力學研究所(von Karman Institute for Fluid Dynamics, VKI)主持。來自五大洲,16個不同國家之近5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參與此一跨國計畫。此次由國際太空站佈放之立方衛星計有28枚,包含澳洲三枚、南非兩枚、中國三枚、德國一枚、西班牙一枚、芬蘭一枚、法國兩枚、希臘兩枚、以色列一枚、南韓三枚、瑞典一枚、土耳其兩枚、台灣一枚、烏克蘭一枚與美國三枚。

QB50計畫之科學創新主要為進行多點現地量測以建立較精確之變溫層模式。一般研究地球科學習慣將大氣科學與太空科學分開探討。但處於大氣與太空間之中低變溫層對於大氣與太空物理間之耦合扮演關鍵角色。但高度介於200至400公里之中低變溫層不易進行現地觀測。一般飛機無法到達此一高度而人造衛星或探空火箭僅能短暫穿越。至於應用地面雷達或低軌道衛星一般僅利用遙測方式觀測。立方衛星由於具有低成本之優點故若停留此一高度一段時間進行現地觀測,雖最終衛星將墜毀但已具相當之性價比。如果利用一群立方衛星進行觀測則所得到資料於空間與時間之分佈將可以提供大氣與太空建模所需。QB50計畫應用三項科學儀器進行中低變溫層氣體分子成分與電氣特性之量測,分別為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ion/neutral mass spectrometer, INMS)、通量偵測儀(Flux Probe Experiment, FIPEX)、多探頭蘭摩爾探測儀(multi needle Langmuir probe. mNLP)。此些儀器所量測之離子、中性粒子、電子、氧原子、溫度等之物理量可增進人們對於熱氣層物理現象包含地球大氣層與太陽輻射間的關聯性的理解,所得到之全球分佈資訊可進而強化預測模型有利於地球暖化、大氣科學、太空天氣、高超音速飛行、太空旅行乃至於衛星殘骸軌道估測之研究。除了科學研究之外,QB50計畫亦具有技術發展、太空任務執行與教育之目的。

標準之立方衛星泛指重量為一公斤左右且外型為長寬高各10公分之立方體形狀之衛星。此一標準於2000年左右被提出後已廣泛為學術界、科研界與產業界採用。立方衛星之發展在過去十年確實已改變太空科技之生態。於2013年開始,全世界每年發射之衛星均高達百枚以上,而立方衛星佔相當比例。立方衛星也引領許多太空商業公司之創立,包含次系統之製作商、測試與發射服務公司、應用立方衛星星群之商業服務等。鳳凰立方衛星為成功大學團隊所自行設計之兩公斤級立方衛星,其長寬分別為10公分而高度為20公分。此一衛星搭載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作為主要酬載,並同時搭配成功大學自行發展之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以量測太陽紫外線之活動。

成功大學鳳凰立方衛星之發展主要由一群老師與學生構成之團隊執行。此一計畫之主持人為成功大學電機系莊智清教授與航太系苗君易教授。同時,成功大學電漿所陳炳志教授協助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之發展,航太系鄭泗滄教授與趙怡欽教授支援許多測試有關之事宜。計有20位博碩士學生參與此一鳳凰立方衛星計畫。此些學生分別來自台灣、法國、德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秘魯與瓜地馬拉。因此QB50計畫係一跨國計畫而成功大學鳳凰立方衛星團隊也是一跨國團隊。

目前許多研究與投資均強調產業效益。鳳凰立方衛星之發展對於科學研究之創新、衛星技術之發展與系統人才之培育均有相當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參與鳳凰立方衛星計畫之ㄧ些學生目前已成立新創公司期望為此一產業之發展持續努力。
公告人員系辦人員
附件QB50_PHOENIX發射成功.pdf